其實蔡英文在就職典禮上說的那句:“我們有??務實可靠的工程師文化”,只讓我想到一個又一個被責任制壓垮的工程師身體。當然,因為這篇不是從“靠北工程師”轉來的文章,這點我就不多談了。
這篇文章想要談談的是關于“工程師文化”席捲全球帶來的問題。當那個最擅長新媒體政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大張旗鼓地寫下了他第一行code時,我就感到微微不妙。一向事事向美國看齊的臺灣,恐怕也不會錯過這次跟風的機會。
果不其然,據說107年教育部就將把“寫程式”列入國中必修課。甚至現在有些學校已經“偷跑”。這讓我想起很久很久以前,我在國中的電腦教室里,一心只想著如何在那臺跑著倚天中文系統的電腦上打電動。
我并不是反對程式教育本身。只是臺灣政府長久以來的不良記錄,總是能夠很完美地搞錯方向,實在很難不讓人憂心。因此,如果有一天我們在國、高中的教室里,真的看到如洪士灝教授所說的,老師拿著只是簡化版本的程式設計課本一行一行地念,其實真的也不太令人意外。
程式設計不該被當作是“核心”我很喜歡盧諭緯對于蔡英文那句話的反思與回應。而他所謂憂心太過于窄化工程師的角色,其實對我而言就是憂心于未來的教育搞錯方向,僵化、死板地將程式設計再次填鴨地塞進下一代學子的腦袋里。
前陣子在TechCrunch上有一篇文章,一位工程師Basel Farag才大聲疾呼地說:請不要學程式設計!因為他認為,當我們聚焦在程式設計上時,容易將整個注意力都導向問題解決上,而忽略了理解問題本身,因而失去了問“為什幺”的能力。
這句話的用意并不是“解決問題”不重要。而是說,在我看來,忽略理解問題本身也就意味著,我們僅僅只是跟著“問題”前進的驢子,而無法跳出既有的框架問“為什幺”,甚至像盧諭緯說的,問:為什幺不?
問“為什幺不?”正是一種Hacker(而不只是coder)的精神。我在過去的一篇文章里曾經提到,如果要問臺灣該砍掉重練什幺,我說,不管那是什幺,從Hacker精神來看,重要的是:不要僅將你想要“重練”出的那個東西視為目標,而是要將“砍掉重練”(也就是不斷戰斗)本身,內化為生活的根本信念。
倘若失去了這些精神、理念,而僅是僵化地將程式設計納入課綱中,恐怕又將是另一場臺灣教育史上的悲劇(雖然已經夠多了)!
回過頭來說教育。作為人文社會學者,自然不樂見程式設計如今被供奉地如此高的情況。在一個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視野本就越趨薄弱的時代中,這樣的哄抬行為根本就是把人文社會科學往死里打。
然而,我必須說明白,反對程式教育絕對不是因為我自己是人文社會學者(絕!對!不!是!)。除了上述提到的,對于臺灣政府完美走歪的憂慮外,更重要的是,我認為,程式教育應該是一個更大框架下的一環,而非核心。
對于這樣一個大框架或是大藍圖的想像,源自于我們實際上看到數位時代中,知識生產方式的改變。在學術界里,這反映在所謂“數位人文”這一跨領域學科的興起。
沒錯,作為人文社會學者,我們(或至少我)并不會也無法否認各種數位科技帶來的改變。過去,我們面對大量的文本資料,必須透過人工方式慢慢篩選、分類。現在我們有各種強大的文本分析軟體、斷詞工具。更不用說,數位典藏、云端資料庫帶來的強大搜尋與檢索能力。
因此,面對數位工具所帶來的知識生產模式的改變,我們的“教育”該如何改變,對于數位人文學者來說也是思索的課題之一。
一方面,如我剛剛提到的,程式設計確實是整個藍圖中的一部分。畢竟,可以預見的是,各種數位足跡與數位生活必然是人類未來的重要部分。而要去認識、探究這些現象,我們需要數位工具的輔助。
然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轉換對于自身的認識,或是說轉換教育的理念,從培養獨立、個體化的工具操作者,轉變為孕育一種“網絡編織者”。
前者很好理解,獨立、個體化的工具操作者,是現代社會“理性”、目的性思維下的產物。那種重視個人工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教育訓練邏輯都是源自于此。對于數位人文學者來說,我們并不是要培養出這類的“專家”。
后者就比較抽象一點。所謂的“網絡編織者”,首要強調的是,他有能力因應不同的脈絡,與不同的人、工具“合作”,來取得所需的資訊、知識。換言之,相較于強調個人工作能力的工具操作者,網絡編織者更需要的是合作、整合、調動、委任與溝通的技能。
網絡編織者必須以一種“去中心化”的方式想像行動的過程,將行動過程所涉及的人與工具置放于想像的網絡中,而其任務就是想辦法連結網絡,并促使其“行動”。更重要的是,由于這是一種去中心化的過程,因此它不是一個僵化、死板的目的導向行動。相反地,隨著多樣的人、工具進入網絡中,對于問題、目標的“視野”將會不斷地轉換、改變。
總之,無論是我說的這種網絡編織者,還是盧諭緯將工程師文化重新界定為關于“為什幺?”、“為什幺不?”的探問,或甚至是Farag說“Please don’t learn to code”,我相信共同點都在于,憂心于我們的社會又再一次被另一種“知識”單向度地支配。
資訊社會研究者。相信人與科技物的關係是理解當代社會的核心。目前在一個推動數位人文研究的計畫中擔任博士后研究員。
北京金恒智能系統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7-2020 by Create-china.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未經許可,任何模仿本站模板、轉載本站內容等行為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電話:86+10-62104277/2248/4249 傳真:86+10-62104193-819 京ICP備10010038號-2網站XML
智慧機房
在線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