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Barack Obama) 2008 年利用網路科技打贏第一場總統選戰的那一刻起,類比化的政府行政處理程序、監管思維以及各類在這樣思維下所誕生的法令以及政策,就已經被宣判了死刑(或許,你也可以說是無期徒刑)。
從最近幾天 Uber 被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于上週依《外國人投資條例》決議最快將于隔週撤銷在臺投資許可,到行政院于隔日宣布暫緩撤資決議并延長處理時間就可以看出:網路科技的進步,讓過去看似“沈默無聲”的大眾,可以透過各類網路工具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對政府部門帶來既即時又沈重的輿論壓力,也讓政府部門在決策制定的過程中,所需要加以考量的因素更多更複雜。
臺灣的政府部門是否真的沒有任何其他的方法,讓 Uber 能夠合法地、公平地在這個市場上與其他的計程車業者一起競爭?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當然,Uber 要在臺灣營運,自然需要符合臺灣本地的各項法令限制;可是利用類比時代的法令,來管理數位時代的企業還有在數位時代下運轉的商業模式,究竟適切性有多高,我想不需要多加解釋大家在心里自然也有個答案。那幺,接下來的問題是,臺灣的政府部門是否真的沒有任何其他的方法,讓 Uber 能夠合法地、公平地在這個市場上與其他的計程車業者一起競爭。
從市場的角度看來,消費者在找尋運輸服務時,除了價格這個因素之外,安全、舒適與方便性也是不可或缺的;計程車業者所提出 Uber 透過價格誘因來搶食市場大餅,實際上是小看了自己本身所提供給消費者的價值。而從政府部門的角度上來看,Uber 對臺灣所帶來的影響(實際上應該是對全世界各國政府部門所帶來的影響),絕非交通部這個單一部會所能夠處理的;換句話說,如果不同的政府部門在數位化的時代依舊各司其職(只管完成自己的 KPI 而忽略其他部門的業務目標),渾然不知外面的世界早已透過各式各樣的連結串在一起,那想要提供多方滿意的解決方案,就只會是不可能的任務。
眾行政部門之力面對數位經濟
言歸正傳,不同的政府部門究竟有著什幺樣的武器可以讓 Uber 真真實實地落腳臺灣,讓乘客的安全獲得保障、讓交通運輸的競爭局勢更為公平、讓 Uber 在臺灣的營運所得確實繳稅,也讓新政府將創新產業模式納入政策發展藍圖的宣示更為落實?
首先,交通部應協助確定擔任 Uber 司機所需要符合的各項條件;從對岸滴滴打車與 Uber 的合併過程里,交通部應該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發,例如有關車齡的限制以及司機所需要申請的相關證件以及證明等等。
從對岸滴滴打車與 Uber 的合併過程里,交通部應該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發。圖片來自:數位時代。經濟部的角色較為單純;在新政府的施政大方向上,吸引外資來臺是相當重要的績效展現。不過在相關法令規範以及因應措施沒有完善的狀態下,儘管類似 Uber 之類的共享經濟營運模式已經在全世界造成一股旋風,更被時代雜誌列為十大改變人類未來生活的創意模式之一,臺灣政府卻無法在類似的共享經濟商業活動中取得應有的稅收。因此,除了協助臺灣建構吸引外資的環境之外,經濟部也應該與其他相關部門共同研議相對應的法律與規範,讓這類利用新型態商業模式運作的企業更愿意來臺灣落地,而臺灣也可以從這樣個商業活動中獲利。
不只是監理,行政部門規範市場的真正武器
在財政部方面主要所能夠協助的,就是對于 Uber 司機詳實地記錄每一趟乘車的傭金。這樣的紀錄除了可以確保 Uber 公司在臺灣營運應繳納的各項稅收以外,對于乘客也能有所保障;對于企業用戶而言,這樣的紀錄對于經費的核銷也有著相當程度的便利。要想完成這項任務,電子發票制度的完善就顯得相當重要。電子發票施行至今并未對于企業用戶提供相對應的服務,以至于企業用戶不但無法利用電子發票進行相關支出的登錄,更沒有辦法享受其中的便捷;如果財政部可以針對企業用戶提出相對應的電子發票歸戶機制,不但可以讓 Uber 在臺灣營運的情況有更為完整的掌握,對于其他產業也能夠帶來很大的價值。
相對之下,金管會的角色就較為吃重;要想讓如同 Uber 這類共享經濟以及其他新型態商業運作更為順暢,新型態的支付模式便不可或缺,近期相當熱門的第三方支付議題就是其中之一。儘速完善推行第三方支付所需要的各類軟硬體建設,以及相對應的法令措施是刻不容緩的工作;臺灣的金融體系過去被各大金控、財團把持已久,這類既得利益者當然會擔心過去所享有的利益被網路時代的新進入者所瓜分,如何協調整合兩類業者并擬出一個符合網路時代的解決方案,金管會責無旁貸,也不容許繼續拖延下去。當然在 Uber 乘客的乘車風險控管上,也應如現有計程車業者一般,應明定出適當的保險金額。
最后是 NCC,要想讓 Uber 在臺灣的營運所得更為透明,就應確保 Uber 將伺服器設立在臺灣;這點在滴滴打車與 Uber 合併的過程中應該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沒有了伺服器的交易資料,不僅無法確保Uber繳納相應的稅金,更錯失這類大數據資料對于臺灣交通狀況所可能帶來的改善效果。
到達明天的捷徑是從后天往回走
溫肇東教授曾經說過:“到達明天的捷徑是從后天往回走”。用今天的思維發想,只會被各種阻力所限制;阻礙對后天的限制只有自己的想像力。我們都相信未來要更好,確定好這個方向以后,就更能夠知道明天應該要有什幺模樣。在數位化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屏棄類比化的思維,也要屏棄靠著單一向度的努力就可以圓滿完成任務的想像。在 Uber 這個案例上,缺乏了跨部門跨階層的合作,最佳可行方案將難以出現,通力合作才是讓這類新商業模式順利落地,促成經濟發展與人民幸福的唯一途徑。
世新企管系助理教授,對創新與創業的相關議題難以抗拒,認為鼓勵創業并協助創業團隊探索市場機會是帶領臺灣走出深谷的唯一道路。
北京金恒智能系統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7-2020 by Create-china.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未經許可,任何模仿本站模板、轉載本站內容等行為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電話:86+10-62104277/2248/4249 傳真:86+10-62104193-819 京ICP備10010038號-2網站XML
智慧機房
在線體驗